疫情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课程思政——《医学伦理学》课堂纪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对拓展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指明了方向。2020年春节,当疫情席卷而来的时候,我们的课堂 “因事、因时、因势”又该如何做出应对和调整?在《医学伦理学》教研室集体备课中,大家一致认为,在课程内容上,要紧紧跟进疫情的发展,适时开展课程思政,让思政元素的“盐”融入抗击疫情的“水”,流入学生的心中,进入学生的头脑。
遵循这一共识,《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项目组的戚昕、韩晶、宋莉、周露玙、谭雪梅五位老师分别在自己的课程中引入抗击新冠肺炎的课程思政元素,按照时间的线索记录如下:
part01
2020.2.18第一章 绪论
教学内容:医学伦理学基本概念
课程思政元素:医生的职业精神
教学案例:播放祖海(武汉版)mv《为了谁》,播放前预留问题:在观看的同时,最让你感动的瞬间是哪个,你有何感想?请在讨论区留言。
以音乐的感染力和画面的震撼感,使学生产生共情,体验医护人员“敬佑生命 救死扶伤 甘于奉献 大爱无疆”职业精神和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新冠的决心。
part02
2020.3.18第七章 临床常规诊治伦理
教学内容:诊断伦理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发展观
教学案例:新冠肺炎诊断标准之争:ct影像还是核酸检测?
梳理新冠肺炎诊断标准的六个版本,让学生分析不同版本的差异,特别是第五与第六版本:第五版的湖北省“诊断标准”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三类,其中对“临床诊断病例”的描述是“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根据第六版 “诊疗标准”,确诊病例必须至少满足以下病原学证据中的一个:核酸检测阳性或基因测序高度同源。而此前第五版“诊疗标准”中的“临床诊断病例”因不满足核酸检测阳性,所以不再被划定为确诊病例。
问题:如何看待ct作为临床诊断标准被取消?我们是否又回到了原点?
综合张笑春医生和于文成主任的介绍,学生了解到,2月初的现实情况是,湖北省作为疫情的重灾区,疑似病例的存量太大。大量疑似病人因核酸阴性无法确诊,得不到集中收治,对疫情防控十分不利。因此,采取ct作为临床诊断标准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仅适用于此时此地,换一个时间,换一个场景,可能就不适用了。但是从12日以来的数据看,湖北省疫情在大的范围内得到了控制,此时诊疗方案做出调整并不意外。所以从科学的发展观来看,这次调整不是回到了原点,相反,是说明我们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part03
2020.4.22第十一章死亡伦理
教学内容:死亡诊断伦理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生死观
教学案例:疫情中的生死观
庚子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国际疫情呈现蔓延趋势。请结合医学生这一特殊的身份,在“死亡”这一层面,从生死学的角度去反思死亡教育的意义。
part04
2020.5.6第十三章 医学科研伦理
教学内容:人体试验伦理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家勇气与担当
教学案例: 疫苗试验 院士先上
结合新冠病毒疫苗研发过程,由军事科学院陈薇院士团队和康希诺生物联合开发的腺病毒新冠疫苗,并且陈薇院士甘当“探路者”,承担起一个志愿者的责任,第一个接种了疫苗。
part05
2020.5.20第六章 健康与公共卫生伦理
教学内容:健康的社会责任
课程思政元素:社会责任感
教学案例:公民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积极参加与人群健康有关的社会公共活动。其次,不做危害他人健康行为的举动,不侵犯他人的健康权益。
在讲述健康的社会责任时,通过视频的形式展现新冠肺炎疫情中两个案例,形成鲜明对比,引导同学们理解社会责任的内涵。
视频1:一名确诊大学生硬核隔离的38天
视频2:澳籍女华人回国后拒绝隔离,不戴口罩外出跑步,被公司开除
part06
教学内容:全球健康的内涵
课程思政元素:健康中国 命运共同体
教学案例:用习总书记提出的 “命运共同体”解释“全球健康”理念
在与疫情相伴而行的这个学期里,《医学伦理学》这门课程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这场疫情中,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是战斗者,也是被保护者。所以我们更能感同身受,我们更能思考人性,我们也可以身体力行。在《医学伦理学》的课堂上,让课程思政元素“因事、因时、因势”走入课堂,融入生活,进入头脑,最终落实在行动中。课程会有知识的小考,疫情是给我们的一场大考。经过此次洗礼,医学生们定将恪守医生职业道德,端正科学的生死观,担负起健康中国的重大使命,并随时准备走上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成为守护人类健康的白衣使者。